首页 >公司新闻 > 院校新闻

自然教育如何融入千亿级亲子研学市场?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272 更新时间:2019年09月10日09:08:34 打印此页 关闭

自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便于实施的重要部分,不仅被政府、学校、企业青睐,也逐渐被各个乡村、农庄、山地等项目视为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。可以预计,未来几年,在国家政策红利、素质教育发展、家庭收入提高和二孩儿政策等因素的驱动下,亲子市场、研学市场不断成熟,自然教育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。

自然教育在中国

中国自然教育行业从2010-2012年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,呈现显著的民间发起、民间繁荣的特点。当前自然教育行业虽然整体数据呈现叠加上升的明显趋势,但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执业机构都有有较高的新陈代谢率。

自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出台后,各省市都相继公布了研学基地名单,其中传统景区、纪念馆占了最大比重。而研学旅行的教育内容的设计规律尚未突出,大多数的自然教育以活动为主,而非课程。而事实上,自然教育的核心正是课程。

自然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,需要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源,更好地与学校教育、基地教育等平台和网络结合,积极发挥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,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提供体验、参与的平台和学习的机会。

自然教育多元跨界

参考自然教育发达的德美日等国家,自然教育几乎都是在大自然中进行,额外的硬性娱乐设施并不常见,主要以当地资源的特色为主。因此真正的自然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建造专门的自然教育区域,而是应该依托当地资源的原发性、创意性实现在地化,从而让“自然教育基地”保持独特性。

自然教育+森林公园,德国Panarbora

德国Panarbora森林公园将人性化的娱乐设施很好地融入进了这片森林。在公园内部,随处可见记录着植物或动物等小知识的互动展板,而获取这个小知识,就必须小宝宝先完成一些智力游戏。比如拼图,按要求完成一块儿拼图之后,关于一棵树或一朵小花的小知识就出现了。

同时,公园加入了部分无动力设施,为儿童娱乐体验提供场地。例如,孩子们玩儿的滑滑梯、跷跷板和爱钻的地道都是用木头简单搭建起来的,就连普通的桌子椅子,也不忘融入自然教育理念。圆木桌里面竟然是一棵可以看得出年轮的树根,关于这个树根的“秘密”都藏在了圆桌上面的图书资料中。

此外,德国人很享受与很多动物在一起共处的时光,在培养孩子们爱心的同时,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。

在Panarbora森林公园经常会和很多温顺的小动物相遇,它们没有被关在围栏当中,而且可以随意走动。小朋友们可以去摸摸它们、给它们喂食饲料,慢慢地,孩子们就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。

整体公园打造不论景观设计还是服务设施都围绕森林特色展开,又与自然教育主题不谋而合,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即可受到自然的熏陶。

自然教育+国家公园,美国黄石公园

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,游客可以了解什么是自然,把原有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,从而提高对自然的认知度,最终实现对自然的保护。当然,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要在规定的特定区域,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特色合理安排项目,实现“观察点、观察路线、教育区域”点线面的结合。

美国黄石公园的“黄石永远学院”提供了70多项针对各类客群设计的研学教育体验课程。由于公园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专业且丰富的研学课程,每年都会吸引超过4万人的学生前来游学,有1/3的美国人一生中至少会去黄石公园一次。

黄石公园课程主要面向学生、家庭、探险爱好者、教育工作者四大客群类型进行设计。

针对学生团体,黄石公园为K-12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了以课程为基础的寄宿学校项目。学生们将会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,进行包括徒步旅行、职业演讲、公民科学活动、创造性戏剧等与年龄相适应的活动,并完成日间及夜间课程,从而了解黄石公园的地质、生态和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。

针对家庭客群开发的研学课程则会在“强身健体、接触自然”的基础上,更重视亲子交流和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。因此,黄石公园为8-12岁孩子的家庭客群设计了一项名为“初级守护者”的研学课程。公园守护者会针对孩子和家长的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,结合探险体验并根据游客需求和兴趣量身定制的教育体验课程,主题涉及自然保护、文化历史、地质学、户外娱乐、野生动物等内容。

针对探险爱好者,黄石公园设计了“黄石公园探险日”课程。该课程的参与者将会由一名资深的自然学家带领,深入探寻黄石公园内珍惜的野生动物。通过该课程,参与者将会了解在何处、何时、怎样观察野生动物,并且从观察它们的行为、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状况中获得专业知识。

针对教育工作者,公园设计了一项名为“教师工作坊”的特殊课程。课程以黄石公园为教育场景,重点引导教育工作者们学习如何运用传统和创新的方法将艺术融入STEAM课程,激发学生积极性探索新的想法和策略,同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从跨课程设计的角度建立最佳实践联系。

自然教育+农场,美国霍桑山谷农场

美国霍桑山谷农场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,制定了一系列研学课程。

由于不同学龄段的儿童对知识的需求和体能要求不同,因此,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多样化课程便是霍桑山谷农场的最大亮点。像一年级的小朋友,刚刚从幼儿园离开步入校园,对周围的世界还充满未知与好奇,在农场喂喂鸡、放放羊、做些琐碎的农活,就可以快速领略劳动的价值。

而到了三年级,孩子们开始学习自己搭建游戏屋、花棚、学习做饭,四、五年级的学生会认养一头奶牛,独自照顾奶牛“起居”,参观牛奶加工厂,了解牛奶制成奶酪等过程,担起肩上“小小”的责任;随着八年级农场实习、九年级土地测量、十年级学科研究上线,单纯的劳动逐渐伴随头脑风暴,学生们也收获成长。

农场没有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滑梯、秋千架、电子游戏机等设施,就凭借特色的教育课程足以对孩子们产生无穷的吸引力。

自然教育的发展在其“阳春白雪”的基因和气质外,还需丰富其社会现实意义,通过与自然保护、环境管理、青少年成长、亲子互动等主题结合,吸引更大范围社会公众的关注与参与,因此与其他平台的跨界合作必不可少。反过来讲,自然教育因其载体灵活性,可与亲子、研学、乡村、山地等文旅项目无缝对接,可以说,自然教育的开展并不需要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过多额外投资,而又能有效拉动项目价值,最终实现双赢。

上一条:“出口”优质高效,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壮大